|
前些时候去一位爱好声乐的朋友家中闲坐,朋友喜滋滋的捧出一堆耳塞、耳机、卡带walkman、CD-walkman、MD还有一些碟片。正纳闷这家伙唱哪一出呢,只见他不慌不忙的将不同的音源和放音设备进行组合配对,然后得意的让我一一试听并进行解释。听完他的“讲解”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个家伙工作之余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折腾收集来的那些设备,他最近突发奇想,把自己的心情进行分类,例如郁闷、烦躁、没事偷着乐之类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不同的音源设备、放音设备和碟片组合来欣赏。
明白怎么回事之后,真想一脚把他从20层的楼上踹下去,这不成心显摆么,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懂得用自己喜欢的事物来调节压抑的都市生活给自己造成的种种影响。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项目生活”,不断的开始新项目、推进项目、结束项目,每个项目的个中滋味其实也是与不同的听音感受相通的。
一个项目接手,都经过来客户部同事的精心设计与艰苦的客户谈判,到我们手上应该是一个目的明确、内容层次清晰的项目。这个时候,就好比经过千辛万苦从音像店、从打口碟贩手中淘来了一张好唱片,兴致勃勃的想发挥它的最好表现。当然,如果一个项目前期没设计好、没有与客户进行清楚明确的界定,就像淘到一张灌制有缺陷的碟片,心恨得牙痒痒的。
项目的开始都需要根据公司长期的项目积累和自己的项目经验进行内容的详细分解,按计划书中的项目界定与层次逻辑结构进一步的细化与归类,确定项目的重点、难点、亮点等内容,并且确定各部分内容所需要使用的分析方法。一些项目内容,根据自身的结构就很容易进行分解,对应的分析方法也相对简单,通过直接的基本定量、定性分析就可以出结果;但是对于大部分复杂的内容,这就要借助一些成熟的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内容分解和分析方法设计,如咱们的品牌价值模型、对应性流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价格分析模型等等等等。对于听音而言,一个好碟片也需要分析它的音乐成分,是古典、是流行、还是摇滚,是人声、是器乐还是电子,从而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听音习惯来选择合适的音源器材和放音设备。对于一般的流行音乐,那些歌手的声线本来就不怎么样,SONY的NE系列或者Panasonic、Iriver的中高端CD机搭配上中高端的耳塞如森海塞尔的MX-500,铁三角的C-703就足够能够应付,要求高点就用SONY的E-888,
|
|
加上一些音染弥补原来音质的缺陷。但是对于古典、摇滚,这些设备组合就显得“杀恐龙用水果刀”,有点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就要选择老款的SONY大砖头D-100,或者干脆加上功放来搞定音源,专业的耳机、音箱也得隆重登场,如果钱多烧的不行非得用耳塞,那也得是老美的舒尔E系列才能搞定。
接下来是项目的执行了,这是一个层次清晰但又交互影响的过程,二手资料收集、深访、座谈会、定量等等手段粉墨登场,各个执行阶段之间有先后顺序,也可能交替进行,同时也需要注意项目所需信息资料在不同执行过程中的重叠与呼应。这个过程就像听一首完整的交响乐,优良的放音设备具有的超强解析力,不仅区分不同的乐器的音色,还能能够把中、高、低频的各种乐器清晰的区分开:中低频部分的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管等是音乐中烘托气氛的基础,让我们感受到整个乐曲浑厚有力;而音乐的中频部分,如小提琴、钢琴等大部分乐器以及人声所发出的声音是人耳最敏感的频段,也是乐曲最富感染力的频段;而少数乐器的高音域段或人声的泛音部分则属于乐曲的中高频段,则不断的冲击着人耳的极限。同时所有这些音域频段互相配合,交互作用,时而低缓时而高亢,共同为欣赏者带来一首气势恢宏、富有空间感的经典乐曲。
项目执行完毕或执行完相应的部分就需要开始攒报告了,这个过程也讲究层次分明、相互呼应,但往往需要有内容亮点来提升报告的价值。一个内容平实、以大部分基础分析、基础数据来进行组合的报告,就像一个低音表现非常强劲的乐曲,初听时觉得很过瘾,但是时间长了,容易使人耳难受,大脑犯晕。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些综合分析、策略分析来提高整体的分析层次与深度,就像倾听一首摇滚乐曲,架子鼓在主音贝斯的引领下为整首音乐打好中低频的背景,但在乐曲的高潮部分,主音贝斯那高亢嘹亮、有时甚至是撕心裂肺的高调是整首乐曲的高潮,给人以刺激,从而将欣赏者带到一个最高的兴奋状态。
但是如果说项目与听音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一个喜悦与痛苦交织的过程,听音中虽然也能够根据曲调的或喜或悲而感同身受,但绝对不会痛苦。或许高手的境界应该是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但除了传说中的老尼姑老和尚还有一些老怪物能有这种觉悟,我们凡人是很难做到了,那就让我们在项目生涯中痛并快乐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