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 超越研究
  集团人力资源部编制 主编:倪 震  编务指导:袁岳 曾慧超       2006年第4期
    www.horizon-china.com    
首面 | 客户动态 | 在线需求 | 诚邀加盟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公司内网
 










 项目与HiFi 
——前进策略 甘源

  前些时候去一位爱好声乐的朋友家中闲坐,朋友喜滋滋的捧出一堆耳塞、耳机、卡带walkman、CD-walkman、MD还有一些碟片。正纳闷这家伙唱哪一出呢,只见他不慌不忙的将不同的音源和放音设备进行组合配对,然后得意的让我一一试听并进行解释。听完他的“讲解”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个家伙工作之余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折腾收集来的那些设备,他最近突发奇想,把自己的心情进行分类,例如郁闷、烦躁、没事偷着乐之类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不同的音源设备、放音设备和碟片组合来欣赏。
  明白怎么回事之后,真想一脚把他从20层的楼上踹下去,这不成心显摆么,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懂得用自己喜欢的事物来调节压抑的都市生活给自己造成的种种影响。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项目生活”,不断的开始新项目、推进项目、结束项目,每个项目的个中滋味其实也是与不同的听音感受相通的。
  一个项目接手,都经过来客户部同事的精心设计与艰苦的客户谈判,到我们手上应该是一个目的明确、内容层次清晰的项目。这个时候,就好比经过千辛万苦从音像店、从打口碟贩手中淘来了一张好唱片,兴致勃勃的想发挥它的最好表现。当然,如果一个项目前期没设计好、没有与客户进行清楚明确的界定,就像淘到一张灌制有缺陷的碟片,心恨得牙痒痒的。
  项目的开始都需要根据公司长期的项目积累和自己的项目经验进行内容的详细分解,按计划书中的项目界定与层次逻辑结构进一步的细化与归类,确定项目的重点、难点、亮点等内容,并且确定各部分内容所需要使用的分析方法。一些项目内容,根据自身的结构就很容易进行分解,对应的分析方法也相对简单,通过直接的基本定量、定性分析就可以出结果;但是对于大部分复杂的内容,这就要借助一些成熟的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内容分解和分析方法设计,如咱们的品牌价值模型、对应性流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价格分析模型等等等等。对于听音而言,一个好碟片也需要分析它的音乐成分,是古典、是流行、还是摇滚,是人声、是器乐还是电子,从而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听音习惯来选择合适的音源器材和放音设备。对于一般的流行音乐,那些歌手的声线本来就不怎么样,SONY的NE系列或者Panasonic、Iriver的中高端CD机搭配上中高端的耳塞如森海塞尔的MX-500,铁三角的C-703就足够能够应付,要求高点就用SONY的E-888,

加上一些音染弥补原来音质的缺陷。但是对于古典、摇滚,这些设备组合就显得“杀恐龙用水果刀”,有点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就要选择老款的SONY大砖头D-100,或者干脆加上功放来搞定音源,专业的耳机、音箱也得隆重登场,如果钱多烧的不行非得用耳塞,那也得是老美的舒尔E系列才能搞定。
  接下来是项目的执行了,这是一个层次清晰但又交互影响的过程,二手资料收集、深访、座谈会、定量等等手段粉墨登场,各个执行阶段之间有先后顺序,也可能交替进行,同时也需要注意项目所需信息资料在不同执行过程中的重叠与呼应。这个过程就像听一首完整的交响乐,优良的放音设备具有的超强解析力,不仅区分不同的乐器的音色,还能能够把中、高、低频的各种乐器清晰的区分开:中低频部分的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管等是音乐中烘托气氛的基础,让我们感受到整个乐曲浑厚有力;而音乐的中频部分,如小提琴、钢琴等大部分乐器以及人声所发出的声音是人耳最敏感的频段,也是乐曲最富感染力的频段;而少数乐器的高音域段或人声的泛音部分则属于乐曲的中高频段,则不断的冲击着人耳的极限。同时所有这些音域频段互相配合,交互作用,时而低缓时而高亢,共同为欣赏者带来一首气势恢宏、富有空间感的经典乐曲。
  项目执行完毕或执行完相应的部分就需要开始攒报告了,这个过程也讲究层次分明、相互呼应,但往往需要有内容亮点来提升报告的价值。一个内容平实、以大部分基础分析、基础数据来进行组合的报告,就像一个低音表现非常强劲的乐曲,初听时觉得很过瘾,但是时间长了,容易使人耳难受,大脑犯晕。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些综合分析、策略分析来提高整体的分析层次与深度,就像倾听一首摇滚乐曲,架子鼓在主音贝斯的引领下为整首音乐打好中低频的背景,但在乐曲的高潮部分,主音贝斯那高亢嘹亮、有时甚至是撕心裂肺的高调是整首乐曲的高潮,给人以刺激,从而将欣赏者带到一个最高的兴奋状态。
  但是如果说项目与听音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一个喜悦与痛苦交织的过程,听音中虽然也能够根据曲调的或喜或悲而感同身受,但绝对不会痛苦。或许高手的境界应该是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但除了传说中的老尼姑老和尚还有一些老怪物能有这种觉悟,我们凡人是很难做到了,那就让我们在项目生涯中痛并快乐着吧。
*=*=*=*=*=*=*=*=*=*=*=*=*=*=*=*=*=*=*=*=*=*=*=*=*=*=*=*=*=*=*=*=*=*=*=*=*=*=*=*
 如何写作一个好的简报 
——广州零点 张燕玲

  进入零点的每一名新员工,都要经历写简报的练手阶段,我从2005年到现在,写了不到二十篇简报吧,这些简报的写作基本上都是在我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写简报对于我来说是一件调节劳累、放松情绪的事情。用新鲜的数据,稍稍创意组接下下,就是一个对小主题的分析和展现,多有意思啊!在对简报材料的安排中,对数据的谨慎解释中,对小标题的仔细推敲中,对大标题的再三琢磨中,总有那么多点点滴滴的快乐深藏其中。写简报容易,写好的简报其实还是需要用点心的。在不断写简报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零点很多资深同事的悉心指点,经验也好,教训也好,我把这些写简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小问题总结下下,希望能对各位新同事的简报写作有些小小的帮助。

  1. 主题相关背景资料的检索\分类和消化。写简报前期,首先要从网上检索与主题相关的诸多资料,迅速把这些资料分成小类,析出能够支撑主题的重要信息,深入理解简报主题。
  2. 简报的结构单一性。一篇简报只能说明一个主题,要保证简报中选择内容对主题的一致性和支撑性。我们常常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想把简报中所获悉的所有信息都一揽子放进简报中,生怕浪费了我们辛苦调查得来的数据,这样往往就会出现简报主题神散的情况,其实有些材料只是与简报主题相关,但并不能对主题起到很好支撑作用的数据信息反而使得文章结构混乱,主题不清。如何既能最大化地利用这些调查得来的数据,又能不使得文章结构混乱呢?那就需要我们在起初设计问卷的时候多花点心思,想想每一个题目出出来是为了做什么分析的,这个问题就能解决拉。
  3. 简报的逻辑性。在选定主题之后的组织材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个小部分先后安排的逻辑次序,多想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简报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论述过程。在练习写简报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这种逻辑能力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在研究中提炼小结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剖析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高我们在具体研究中设计问卷、合理安排报告结构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4. 引文部分不能过长,既要言简意赅,又要合理过渡。引文是为了把读者从一个他熟悉的、感兴趣的现象引导到我们此次的研究结果中来,因此它只是个过渡的引子,切莫要在引子上发散开来,迂回半晌也绕不进主题,这样的效果还不如开门见山地介绍研究成果那。
  5. 增强简报标题的概括性、创意性和生动性。一篇好的文章总是标题就能抓住我们的眼球。我们的简报标题不能千篇一律地写成诸如“七成市民关注……”、“逾五成公众……”这样的格式。简报的标题首先是对简报内容的总体概括和提炼,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是描述式的,可以是陈述式的,也可以是诘问式的,也可以是策略建议式的,等等。标题风格的选择要与简报内容,以及简报的成文笔风一致。其次,简报的标题更应该是创意性和生动性的。简报是出现在报纸上的,如何能在读者翻阅的瞬间为我们的信息而停留,这是需要我们花点心思认真推敲下的。同样的简报内容,为什么人家那个标题既概括准确,又很有趣?为什么你的标题就这么千篇一律地没有生机呢?仔细想想用啥题目合适,是很玩儿的事情,这也能锻炼发散创意能力哦。睡觉、吃饭、走路、挤公车、上厕所,一不留神儿,一个有创意的题目就蹦出来拉。
  6. 简报中文字描述的准确性。这里要提醒的有两点:一是要明确注意数据的样本调查总体,不能糊里糊涂进行描述。例如,你要描述的重大疾病保险的选择理由是针对本次调查中购买过这个险种的人群提问的,在表述中就一定要说明调查群体,例如可以表述为:“在接受本次调查的312名被访者中,有34%的被访者购买了重疾险,这些购买了重疾险的被访者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购买重疾险是因为……”,而笼统地说“接受本次调查的被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选择购买重疾险是因为……”就不恰当了;二是文字表述一定要与图标反映的基本信息一致无误。例如图表中显示,“能够承受房价5000元以下就有55%;能够承受房价在5000—7000元的占22%,能够承受房价在7000元以上的占23%”,如果你的小标题描述为“七成市民能够承受的最高房价是7000元”就不准确了。
 
  7. 简报中的图表内容要注意提炼性和整合性。尽量避免单一百分比式的图形出现(例如五级量表式的图图,这些图标的信息含量过于简单,可以略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把要描述的几个相关的简单的问题整合在一个图形中一并来论述(比如关于08年奥运会的知晓度了解中,关于“你知道08年奥运会是第几届奥运会吗?”、“你知道08年奥运会的具体开幕日期吗?”、“你知道奥运福娃有几个吗?”等等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把能够正确回答这几个问题的百分比综合在一张图中,而且可以把整体的百分比和分城市,例如北京的百分比整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几个单薄的小问题就被整合成一个比较有厚度的小问题了,图形直观,且也变得信息充实了许多)。
  8. 对简报中数据的解读需慎重。我们简报中的数据材料一般是由搭车调查中的与主题相关的几个少许题目完成的,这些题目一般是关于某个主题知晓层面的简单情况了解,我们在简报的写作中,常常会不满足于对这些数据的描述,总是跃跃欲试地想对数据做出一些深入的读解,这种对数据更深层次的解读思想固然是非常好的,但是需要提醒注意几点:一是要避免脱离数据本身进行与本次主题不太相关的游离性解读,例如本来说这个是为了说明下一个问题的,结果一不留神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地挖掘下去了,忽略了论述的主题和目的性;二是要避免直接嫁接挪用网络等资料中的大结论(例如 “因此,我们认为2006年的黄金价格总体还是以上涨为主”这样的话)作为本次调查中的结论(要知道,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一般的市民,从市民那里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哈);三是要避免做些站不住脚的、带有揣测性的、缺乏严谨理论基础的、主观臆断式的解读(少用“我认为”、“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字眼和推理)。
  9. 注意引入对比分析的方法。如果此研究主题是零点历年来常做的一些周期性研究主题,一定要注意引入往年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哦,这样会使得我们的研究更系统,更科学;当然也可以进入其他外部资料的对比。这种对比的引入与展开最好能在设计问卷之处就有所准备。例如,指标在研究国人减肥的小主题时,出问卷之始就已经查阅到了美国同期研究的一项调查结果,设计问卷时,研究人员就已经设想好了哪些题目是用来做对比分析的,这样在设计问题,以及设计选项时就有的放矢了,这些准确工作自然会使后期的简报写作丰满和生动了许多。
  10. 简报最后一段应使用实质性的含义解读提出本段信息中最核心、最引人深省的要点或者问题。写简报不能虎头蛇尾哦,开头写好了,尾巴一定要收好,简报结尾处一个很好的精练点题,可以对全文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可小觑。
  11. 提醒大家做好简报中图片标注文字的说明。一定记得在每个图图下面标注我们调查研究的时间、范围、样本量的选择等基本信息,因为报社可能截取我们的图图使用,把图图做出这样标注的话,也方便他们数据引用;而且,如果是多选题,图片中的百分比加起来大于100%,一定记得在图片下面说明,要不会引起读者误解的。
  12. 简报页数不要太长。一般3页比较合适,写到5页就稍显冗长了,如果确实觉得这些信息很重要的话,就请再把其中的某些部分提炼综合下会比较好。
  写简报是一个练习基本功的过程,大家一定要边写边想,别练边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研究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

*=*=*=*=*=*=*=*=*=*=*=*=*=*=*=*=*=*=*=*=*=*=*=*=*=*=*=*=*=*=*=*=*=*=*=*=*=*=*=*
我的旅行观
——文/袁岳

  旅行就是离开你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新的地方的心态,你是不是有这种需求?第二个是你会不会愿意积极地做这样的事情?旅行是要有旅行意识的,这两个东西要同时具备。我经常碰到一些朋友,觉得我一天到晚在飞机上,总在路上,他觉得这是多么痛苦多么不正常。其实我就在想,我坐飞机从北京到上海,一个半小时,那我从北京城东到城西,花两小时。所以对我来说,如果异地住家的话,其实没有什么,跟城东到城西是一样的。问题是,这个距离观不是真正的时间,是你的态度。我有很多的工作旅行,但也有不少休闲旅游。比如说我去马尔代夫,就碰到很多中国人跟我抱怨。他说马尔代夫真不好,没玩儿的,亏了。他的概念是,我们如果出去旅游,一定要有个玩的项目,看看人妖,参与活动,认为那样子钱才花得值得。他们不能理解法国人躺在沙滩上,去七天晒六天,把自己皮肤从这个颜色晒成那个颜色的快乐。这取决于旅行中,你追求的是什么东西。可能对我来说,工作的时候,是一种旅行的方式。休闲,也是种旅行的方式。
  人生中的每一次旅行对我来说,都挺难忘的,每次旅行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对每一次的旅行都抱有很积极的态度,不管是那一次中看到了谁见到了什么风景。所以现在有了博客,我可以把每一次的旅行的照片做在上面,如果你看我的照片,会看到很多小玩意。我的长假基本上都是我的私人旅行。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我会开着车,一天走一个地方,普通的旅舍,简单的饭店,和普通的人聊天。我在十个长假中间去,一次去一个区域,比如说皖南,比如浙北,比如苏南,比如珠三角,比如厦漳泉,辽东半岛,内蒙古的东蒙和东北的交界处,然后西蒙,差不多一次有五,六个县市,基本上不去景点不跟团,很多时候我是一个人,我特别喜欢一个人旅行。我觉得一个人旅行挺享受的,你自己开车,想在什么地方停就在什么地方停。
  旅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我们一般人的思维认为读书很重要,但是读书是比较死的,在读的书里面,通常是没有人的。在书中我们按照单向的方法去阅读,而旅行也是阅读,你看到的东西却是动态的。旅游一方面是个提问的方式,因为你看到的总是新鲜的东西,同时是一个寻求答案的方式,而且这个答案是很丰富的。不像你读书的时候,你只能按照自己去了解,自己是自己的老师,或者在课堂上你可能只有一个老师,旅行的时候,你的老师是很多的。而且你得开放,不同人的答案你得交叉检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旅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我认为是最有帮助的。
  旅行使人高尚。在异质的文化中间,人的品质是最高的。高的原因不是真的因为增加了高尚的东西,而是他高尚的东西被激发出来了。比如说中国人,在国内不管有多么无聊,把他派到美国去,他多多少少就会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觉。很多人吐痰,在这边他随便吐,但到了大城市就少了,到了美国就不吐了。抽烟的人,他在美国因为没有地方给他抽烟,他可以熬好长时间不抽。在我们这边随便穿马路,他到了纽约就不会穿。为什么?因为他注意到大家都不穿,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让人觉得“you Chinese……”,自己觉得不光光是自己没有面子,整个文化都没有面子了。
  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你说吃饭是一个生活目的吗?当然不是。但是,对于一个美食家来说,吃饭它不是目的吗?也不完全是。对于美食家来说,要吃成这样的饭,吃成这样的效果,花这么多精力,他是带有目的性的。我们的人生,除了你到死,上天堂那个终极的目的,中间是有很多中间目的的。中间目的意味着自觉的人,这种人的特点就是做很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旅行当然不是终极目的,但是旅行本身你要不要把它作为目的?这是不是一次有质量的旅行,包括你是不是每次旅行都要看人妖,搞一些活动?你可以没有这样的活动,但是旅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体现差异的东西。

  我到一个地方,我一定会去看这个城市的小巷子,我会跟很多的,不在我的行程表里面的人们去聊天,他们或者是个中学老师,或者是个孩子,或者是个老人,然后你就得到了一个关于这个城市文化自己特色的东西的感受。事实上在每个城市的希尔顿酒店,差异都是不大的,不管你到全世界的哪个城市。但是每个城市的胡同里面,差异却是很大的。比如我到成都出差,我就知道最好吃的东西不能吃宾馆里的,你最好找街上那些看起来不怎么的的门面。像重庆最好吃的火锅,就不是小天鹅的火锅,而是老灶火锅:黑黑的店,黑黑的灶台,黑黑的凳子,黑黑的人,所有的东西都是黑黑的。看起来一点都不上眼,但是那个味道的确是最好的。所以你会知道,真正的跟我们差异的东西,或者说最富有跟我们原来的知识不一样的知识点,往往是最让我们不习惯的东西。第一眼看上去不同的东西,它就是新知识了。一看说跟我们上海的宾馆一样,那是没有意义的。在知识上来说,它是没有意义的。我试图去理解每个地方的自己的文化。很多人去了美国无数次,基本上是被关在笼子里面的鸟,去纽约住在一个宾馆里,开完会,回来了。然后又去,去了50次,没用,不了解那里。
  旅行是这样,你不可能细细地去看每一个地方,你最好到一个地方先查一下这个地方的地方志,买一本地图,问问老乡什么地方好玩,什么好吃。这个要比被一个导游弄到一个什么景点然后跟你说就这个景点最好,然后把你关在一个宾馆里,跟你说别出门,这个地方民风不好会斩你的,然后你就乖乖地,这就体会不到旅行的快乐了。同时可以使用分析方法,总量分析、结构分析与关系分析。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的时候,要弄清楚,第一,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第二,它有几个关键地方来说明这个地方?第三,这几个关键地方之间有什么关系。之后,你就明白这是个什么地方,可以站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它。
  旅行是一种很自我的体验,你不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王石去的地方我也要去,谁去的地方我也要去。我觉得对我来说,从来不追求险峰,我觉得这是极端分子的想法。我觉得没有险峰,不存在终极的目标,地球是圆的,你走多少天前面总是有路的。终极目标对我来说,只有最后上天堂下地狱,那个才是所谓的顶峰的问题。那个东西都是虚拟的,只是知识中的知识而已。有的人有这个爱好,有的人有这个特长,你就实现你的爱好就完了。
  我会去贫困地区和他们在一起,吃苍蝇叮过的饭什么的。在喜马拉雅山上,你不会感受到这些东西,在喜马拉雅山上,你不会看到苍蝇。我们头脑中有很多刻板印象,就像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刻板印象,觉得要有顶峰。可能对于一个聋子来说,他听到一点点声音就认为是他的顶峰。对于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来说,爬上一个小山坡就是他的顶峰。所以世界上每个人在他的生活中,有他的阶段性的目标,你活着总是要做一点事情来证明自己活得有特点有意义,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旅行中有很多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但是我发呆的时候会想很多东西。就像我最近到内蒙古,我在半天中间开着车写了12首诗。可能我在这中间就不需要人说话。我的认识是,诗以写心的,你是在跟那些景物对话。比如我看到草原上的一棵树,跟一般的不一样,那个大个草原,就那么一棵树,你所有看到的都是大草原,只有一棵树孤零零在那儿。我写的诗可能就跟这棵树有关。这种对话,很像你在沙漠上碰到一个人,这个人是陌生人,但是你要知道,你在沙漠上旅行,在茫茫的几天不见一个人的沙漠,你跟他的对话,带有很热情,热烈的成分。这种成分可能在普通的人际交往的时候,你是不能感受到的。你可以想象它是个恋人,是个不同寻常的恋人。如果带着这种心理状态去旅行的话,有很多东西可以感动你,激活你的思路。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旅行本身展开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本身很丰富,有的人善于画画,有的人善于写诗,有的人写写文字的感慨,也有些人可能在那边照相。为什么一些人旅行之后,就不愿意在城市中待着,因为那些静态的东西完全不能满足他。
  学会在人生中旅行。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霞光里18号佳程广场A座7层   邮政编码:100027

本主页由零点网络中心维护 公司总机:010-844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