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中国实践” 扶贫“世界样本”

2021-04-16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如今,这个人间奇迹有了更为详尽的注解。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全景式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发展成就和世界贡献。

  在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方面,白皮书说,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目前我国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形成了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1.2万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事实证明,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知识产权不仅能在工业领域、大城市、工业品牌中发挥作用,也能在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壮大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在专利技术强农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优化专利文献检索及分析系统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具,为贫困地区获取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通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建设的51家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着眼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其中,陕西、新疆等地的TISC为当地贫困地区解决了农产品种植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产业升级;通过“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等项目,在山西、宁夏等地围绕农产品种植加工、生态环境修复等,提供专利信息服务,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商标品牌富农和地理标志兴农方面,我国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综合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等知识产权工作,指导各地切实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取得积极成效。国家知识产权局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认定以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申请审查的“绿色通道”,优化审查流程,提高审查效率,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商标品牌富农和地理标志兴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省藏区等贫困地区开展实施21个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目前已累计直接投入引导资金逾1000万元,覆盖17个中西部省份的43个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大同黄花等32件地理标志。当地政府已配套投入超过1.2亿元,涉及地理标志产业产值逾210亿元,相关产品加工、商业物流、旅游业等产值40亿元,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带动从业贫困人口超过60万人。

  特别是在桑植,国家知识产权局挂职干部多年努力与当地政府部门共同探索打造出“知识产权精准扶贫世界样本”。湖南省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介绍,获得地理标志认定后,农产品市场售价明显提升,带动了经济发展。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中,知识产权不可或缺。未来,知识产权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同样值得期待。(来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

 

相关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