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布局多节点 打通全链条 保护有成效

2021-04-16

  全国保护中心总量增至40家,快速维权中心总量增至22家,“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业务链条逐步打通……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推进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

  发挥保护中心的平台作用,地方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更加成熟,实现“由建好到用好”的跨越,为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奠定了基础。

  织密“一张网”

  2020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意建设中国(杭州)、中国(宁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我国第39家和第40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别落地。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高端装备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服务杭州市“新制造业计划”。中国(宁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新能源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将为巩固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全球最大集聚区的优势地位提供支撑。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节点,节点增多做强,知识产权保护网才能越织越密。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负责人介绍,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新批复建设14家保护中心,比2019年多批复建设11家,在福建、新疆、安徽、云南等省(区)实现了区域内保护中心建设“零”的突破。

  2020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为全面推进快速维权中心的建设按下“快进键”。目前,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已覆盖全国23个省、30个地市、25个区县,省、市、县三级协调联动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已初具规模。在人才建设上,从事快速协同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已达1700余人。保护中心数量的增加和人员力量的充实,让我国逐步构建出知识产权保护“一张网”。

  为充分利用保护中心的平台优势,优化各“节点”工作职能,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与地方新建20家左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进一步加强建设布局。

  打通“一站式”

  优化快速预审,强化快速维权,推进快速确权和信息分析导航,“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业务链条逐步打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逐步完善。2020年,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近5000件,提供维权援助2400余件,协助执法1.7万件,中心的工作各具亮点。

  发挥专利预审功能,推进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有效服务重点产业,2020年,该中心受理的专利预审案件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有效发明专利701件,国际专利申请142件。

  在“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业务链条的打造中,中国(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面运行专利预审管理平台,实现了预审业务受理、分案、预审意见、答复、质检等全流程业务线上处理,有力保障预审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

  中国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为加强行政与司法的衔接设立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中山)巡回审判法庭,2020年该法庭诉讼服务大厅共审理立案案件1926宗,解答咨询问题2008人次,提升了“一站式”服务速度和质量。

  在快速确权方面,保护中心审理庭为口头审理、远程审理提供规范化场地支持。2020年,全国各保护中心共协助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口头审理74次,远程审理7次。与此同时,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评价报告工作试点方案逐步落实,浦东、四川、深圳保护中心和南通快速维权中心作为试点已完成系统改造和测试工作。

  此外,各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积极拓展服务业务。快速维权中心实用新型快速预审试点全面启动。中国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为促进灯饰照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快速预审试点,为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质量专利提供有力支撑。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地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助力作用越发明显。广东、武汉、沈阳、长沙等保护中心参与研究制定地方知识产权工作“十四五”规划,推动将保护中心建设及业务开展列入规划。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设立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到司法部表彰,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

  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依然是工作重点。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晖国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规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运行管理,推动业务能力提升;充实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业务职能,实现快速审查、确权、维权;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国家亟需攻破的重点前沿领域“卡脖子”技术,引导地方探索创新性开展针对性快速协同保护“一站式”服务;强化保护中心建设的组织保障和信息化保障。

  织密“一张网”,布局多“节点”,打通“一站式”,融通各环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将进一步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地方政府资源,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全方位保障。(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相关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