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正酝酿建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海外维权机制
2007-09-12 如果未来中国的企业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纠纷,中国政府可以发挥的作用或许能够变得更大些。
在近日于福建厦门召开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上,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司长尚明披露了商务部建立中国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制的设想,并就此征询于与会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等代表。
尚明表示,商务部已启动这项机制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将以政府为主导,由企业、行业中介组织、研究部门和驻外经商机构共同参加,总体目标是为中国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全面的服务,根据企业规模、性质的不同,该机制的援助作用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小企业,该机制的目标是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海外知识产权注册申请和维权,促使企业树立“产品未动,知识产权先行”的观念,避免无权可维的局面。而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中型企业,该机制将协助其进行海外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尚明认为,总体而言,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中国企业的战略布局还不够均衡。
他表示,对于中国企业和行业关系较大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海外维权机制将予以积极协调,今后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热线和监控体系,利用驻外经商机构的资源,拟选取20个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知识产权服务热线和监控体系。
尚明表示,一些大案要案发现问题后,可以利用类似美国“301条款”那种规则,跟外国政府进行交涉,尤其是环境方面,如果整体未能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或歧视性地对待中国企业,那么政府作用将更大。
此外,还将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服务信息系统。商务部及驻外经商机构网站和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资源,将争取利用建立知识产权投诉服务热线契机,建立有关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数据库,为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提供支持。
该机制还将考虑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注册和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法律服务提供支持,建立评估、选择、跟踪和监管体系,对象是具有创新、品牌和国际开拓潜质、实力的企业,和涉及中国知识产权重大利益,或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纠纷。
尚明说,商务部将加大多、双边合作,积极参加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建立双边知识产权对话和交流机制,通过政府间对话形式推动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困难问题的解决。
国家工商总局2005年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申请国际专利件数比例不足22%,企业注册国外商标仅占22%,知名企业的知名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率相当低,中国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每年商标抢注案例超过100余起。
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觉醒,如通领科技集团公司历经3年,终于今年7月在美国获得专利纠纷的胜诉;王致和在德国起诉抢注商标和不正当竞争案于8月在慕尼黑法院开庭。
尚明说,希望以后企业胜诉案例变为非典型案例,企业维权变成正常行动。